黄侃的“大偶尔”

首页 > 教育新闻 > 新闻阅读存档/2009-07-08 / 加入收藏 / 阅读 [打印]

  ■梁想

  “韦编三绝方知命,黄绢初裁好著书”是清末民初著名思想家、国学大师章太炎先生赠给他的学生黄侃五十岁生日的寿联。上联的“韦编三绝”直接使用了“孔子读易,韦编三绝”,以及孔子“五十而知天命”的说法,充满了太炎先生对黄侃学术研究上的赞赏;下联的“黄绢”则缩写了“黄绢幼妇,外孙虀臼”,更是太炎先生对黄侃大展宏图,写出“绝妙好辞”的殷切希望。整个寿联,充满了太炎先生对黄侃的信任与期许。然而不幸的是,“出师未捷身先死,长使英雄泪满襟”,黄侃还未来得及写出更多、更好的书,就因病去逝,留下了无尽的遗憾。

  尽管这副寿联对黄侃来说有谶纬之嫌,因上联中有“绝命”,下联中有“裁书”的字眼,而黄侃先生又恰恰逝世于知命之年,可谓是个“大偶尔”。但太炎先生的这副寿联,对于大多数中年学者来说,还是极有启示的,甚至从某种意义上讲,不啻为继续创造辉煌的一种挑战。因为举凡能够成大气象、大境界者,中年的努力尤其重要。特别是其中所包含的那种充实浑厚,以及大智慧、大器识,远非阅历浅显、学术经历短仄者所能比拟。况且,如果从年轻时代起,就把“业精于勤”当作一种自然行为,或者当作一种近乎于理想的生活方式,那么人到中年,也该慢慢地收获自己的学术果实了。

  当然,要实现中年的奋斗,创造中年的辉煌,对于大多数中年学者来说,坚持“业精于勤”似乎变得更为直接和必要。

  另外,对于大多数中年学者来说,既然自己已经是有相当时间的“业者”了,那就更应当排除一切干扰,全身心地投入,因为实在已经没有多少值得炫耀的资本了。身体状况自不待言,其他方面的干扰,如家庭、社会、非专业等,也已经相当难以抵御了。如此而欲继续其货真价实的“业者”生涯,实在是唯有“勤”而无他了。